近日,张掖市检察院组织开展了全市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条线典型案例“双月讲评”(第四讲)活动。此次讲评中,临泽县检察院干警以近两年入选全省司法救助的典型案例为核心,从案件溯源、检察履职实践、社会价值延伸三个维度展开深度拆解,同步分享典型案例提炼的实践经验,不仅引发全市控申干警对司法救助质效提升的热烈探讨,更为后续工作破局指明了方向。市院第八检察部同步部署了亮点品牌推广、大数据监督模型应用等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持续推动控申检察工作向“精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临泽实践:“全链条”司法救助的样本启示
案例剖析环节,临泽县检察院干警以一起民事雇佣意外事故案为切入点,生动还原了司法救助从线索发现到长效帮扶的全过程。
检察官在信访接待时敏锐察觉,当事人濮某某的丈夫因意外身故后,案件执行款迟迟未能到位;更棘手的是,濮某某自身为精神三级残疾、低保户,家庭因这场意外陷入极度贫困,最终因无法独立生活被送往残疾人托养中心。该院控申部门捕捉到这一关键救助线索,第一时间启动救助程序,让“漏网”的困境家庭及时进入司法视野。
不同于传统单一的资金救助,该案创新采用“司法救助+多元协同”模式:联动民政、妇联等部门形成帮扶合力,不仅为濮某某协调法律援助律师,还将其纳入妇联“四必访四必应”重点关注清单,协助补办残疾证;同时,针对其精神状态与生活需求,同步配套心理疏导服务与长期生活保障方案,真正实现“救急”与“解困”并重。
智慧赋能更让救助效率显著提升。该院依托“多元化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整合控申部门主动排查、相关单位推送、当事人自主申请三类线索渠道,搭建动态更新的“救助线索池”——这一举措彻底改变以往“人找案”的被动局面,实现司法救助线索的精准捕捉与主动对接。该案所彰显的“救急解困+矛盾化解”双重价值,也为全省同类案件办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临泽经验”。
经验碰撞:从个案突破到类案治理的思维升级
案例分享结束后,全市控申条线干警以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为参照,展开“头脑风暴”式的比对研讨,各县区院结合实践提出的创新思路,成为此次讲评活动的“亮点输出”。
甘州区院聚焦“高效办案”,提出构建“四级分类办案模式”:将简易信访事项纳入“立马办”清单,通过推动接访窗口前移至乡镇、社区,既提升矛盾化解效能,又让司法救助线索在“前端”就能被及时发现。
高台县院则针对涉农案件特点,深入反思“检调对接机制”的优化方向:提出在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涉农案件中,需进一步强化网格员下沉巡查力度,通过“走田埂、听民声”实现“矛盾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小纠纷演变为大问题。
肃南县院分享的“一碗奶茶调解室”经验,更凸显“柔性司法”的温度:依托当地民族文化特色,以“喝奶茶、拉家常”的轻松方式搭建调解平台,用民族语言解读法律、用民族习俗化解分歧——这一实践生动印证,“法律刚性”与“执行柔性”的有机融合,能让矛盾化解更接地气、更有效果。
研讨中,干警们达成共识:典型案例的提炼绝非“个案总结”,而是要紧扣“三个善于”——善于从纷繁复杂的法律事实中精准梳理实质法律关系,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背后深刻体悟法治精神,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践行公平正义。唯有如此,才能从海量信访事项中“沙里淘金”,筛选出有价值的救助线索,让司法救助真正惠及需要的人。
让“张检好枫景”成为法治民心桥。控申工作的高质效追求,就是要从群众递来的一碗奶茶里读懂民情,从司法救助的一纸协议中传递温度,从网格员奔走田埂的巡查里筑牢防线,从大数据模型的智能筛查中提升精度——每一个环节都需厚植“如我在诉、如我在访”的为民初心。“控申工作没有‘小事’,每一件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活动参与干警表示,将持续深化司法救助创新实践,让“张检好枫景”不仅成为控申检察工作的品牌标识,更成为群众安心信赖的法治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