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深夜的城郊路边,被害人被打成轻伤,却因醉酒记不清施暴者的模样;无清晰监控,无目击证人,案件一拖就是9个月——这样的‘三无’案件,只能成为悬案吗?”
今年4月,张掖市检察院刑检条线典型案例“双月讲评”现场,检察官杨玲把这一件“小案”摆上了讲台。
“我们发现这条线索后,通过‘四步工作法’,对该案实现从‘无迹可寻’到‘证据闭环’,依法启动立案监督程序。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后成功锁定嫌疑人谭某某,同时在后续侦查工作中,又发现谭某某涉嫌袭警的案件线索,我们建议并案侦查。通过证据开示,我们突破‘零口供’,促成谭某某亲属赔偿被害人损失。庭审中,出庭公诉人用清晰的证据逻辑回应辩护观点,法院最终判决谭某某犯寻衅滋事罪、袭警罪,合并执行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谭某某未上诉。该案也被评为‘2024年度全省十大优秀侦查监督案例’”。
讲评台上,杨玲对该起案件进行复盘,她总结出办理该类型案件的三大法则:一是让“不会说谎的证据”成为定案基石。通过全面收集、深度挖掘分析监控中衣着、携带物品等细节、交叉验证同一事实。二是通过逻辑推理还原真相。特定时间段内出现两个穿着一致、体型相同、携带物品相同的人在案发现场及关联现场依次出现的概率极低,这一推理具有可验证性、客观性与公众可接受性。三是以“排除合理怀疑”为底线标准——不搞“泛疑罪化”,也不“降低标准”。该案中,承办检察官通过6类20份间接证据,构建起了完整的证据链。
台下,两级院业务骨干“弹幕式”提问,现场生成基层检察院在“高质效办案”中的三个着力点:建立“常态化筛查机制”,依托侦监协作办公室,以“线索挖掘”为起点,让“沉睡的案件”活起来;制定《间接证据审查清单》,以“证据审查”为核心,让“每一份证据”都经得起检验;以“协作联动”为保障,让“办案合力”最大化。
截止目前,全市检察机关监督立撤案与第一季度相比增加33件,上升2.54倍;监督立案率4.49%,与一季度相比上升0.18%。
这场“悬案”引发的头脑风暴,正是全市检察机关“双月讲评”机制的缩影:把“问题”变“教材”,把“个案”变“指南”,让“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成为可感、可学、可复制的日常。
自典型案例“双月讲评”工作部署以来,张掖市检察院加强统筹指导,基层院积极响应落实,通过70余场次的案例讲评和一系列扎实举措,已形成以案例研讨促素能提升、以经验共享促规范司法的良好工作局面。
主要举措与工作方法
坚持一体推进,实现讲评范围“全覆盖”。 落实“扩大讲评范围”要求,在确保市级院按“双月”周期稳步推进的同时,强力推动讲评机制向县区院延伸。明确各基层院每月至少独立组织开展1场讲评活动,并将其纳入工作考核范畴。各院紧密结合自身办案实际,精选代表性案例,组织骨干力量深度剖析,逐步形成市院示范引领、基层院全面开花的“一盘棋”工作格局,有效打通了经验传导的“最后一公里”。
坚持内容为王,推动讲评维度“立体化”。围绕“丰富讲评内容”要求,打破单一模式。一方面,聚焦审查报告,深入解读事实认定逻辑、证据审查判断、法律监督要点,揭示办案思路与决策过程;另一方面,依托起诉书,结合出庭实战,复盘庭审焦点应对、辩论策略运用及法律文书说理,全景展现案件办理链条,促使讲评从“就案论案”向“过程还原”与“方法论提炼”深化,增强了指导性与借鉴性。
坚持正反结合,确保案例选取“多层次”。落实“注重案例多样性”原则,构建“正向引领+反向警示”案例供给体系。既大力选树和推广在事实认定、证据运用、法律监督等方面具有示范价值的正面典型案例,总结提炼成功经验;也敢于亮丑,深入剖析在程序规范、证据瑕疵、理念偏差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反面案例,深挖根源、汲取教训。尤其是加强对新型、疑难、复杂及首发案例的讲评,及时回应司法实践新问题,为类案办理提供前瞻指引。
坚持上下联动,促进市级讲评“接地气”。讲评活动中注重“加强市级院讲评案例的全面性”,既筛选源自基层院的优质案例,展现一线实践智慧;也增加对市院自办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深度剖析,分享更高层面的办案思路与统筹考量。上下结合的讲评模式,既为基层提供了具体参照,也传达了上级院的办案标准与价值导向,使指导更具针对性和系统性。
坚持质效导向,夯实讲评过程“硬约束”。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和“注重讲评质量”,层层压实责任。明确各级院领导为讲评工作第一责任人,指定专人负责统筹协调。建立案例审核把关机制,由分管领导、部门负责人对讲评案例和内容进行审核,确保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鼓励运用多媒体、互动研讨等形式,提升讲评吸引力和实效性。同时,“强化成果运用”,对讲评发现的问题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与时限,推动讲评成果直接转化为提升办案质效的具体行动。
初步成效与亮点特色
业务素能实现“系统化”提升。典型案事例“双月讲评”为检察人员提供了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交流平台。通过“讲”的压力,倒逼办案人员系统梳理、深度反思;通过“评”的互动,实现了经验共享、思维碰撞。全体检察人员在“以讲促学、以评提质”的氛围中,证据分析、法律适用、出庭公诉等核心业务能力得到普遍增强。今年以来,全市检察机关1名干警在全省办案质效分析研判实战演练中获评第一名,张掖市检察院获评优秀组织奖;2名干警在全省公诉人业务竞赛中获评“十佳公诉人提名奖”。
司法行为步入“规范化”轨道。通过对标正面典型、反思反面教训,检察人员对办案程序、证据标准、文书规范的遵循意识显著增强。讲评活动中揭示的共性问题和易发瑕疵,为全市检察机关规范司法行为提供了精准“整改清单”,有效减少了同类问题的重复发生,促进了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同时,两级院将2025年案件质量评查通报中列举的“问题案件”全部纳入讲评范围,扎实做好个案整改与类案长效机制构建的后半篇文章。目前,依托智能检查评查系统对上半年案件开展评查后,尚未发现瑕疵、不合格案件。
办案质效获得“实质性”跃升。讲评机制直接服务于办案实践。优秀经验的快速推广,使得同类案件的办理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对难点问题的集中研讨,为破解办案瓶颈提供了有效思路。特别是对首发、新型案件的及时讲评,增强了全市检察机关应对新类型案件的能力,实现了“办理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山丹县院办理的童某某民事虚假诉讼监督一案入选全省检察机关民事检察典型案例;民乐县院办理的督促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监管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第一轮入选全国检察机关精品案例,目前已进入第二轮专家评审。
工作格局呈现“融合式”发展。“双月讲评”打破了院际、条线壁垒,促进了全市检察工作的融合与协同。基层院的鲜活实践得以展示,市级院的宏观指导得以落实。今年8月初,张掖市检察机关高质效办案讲学竞赛活动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荐出3名优秀选手参加全省讲学竞赛。全市两级院现已构建起纵横联动、优势互补的案例研讨与业务指导新格局,为张掖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下一步,张掖市检察机关将继续聚焦“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价值追求,持续优化“双月讲评”工作机制,在案例培育精度、内容挖掘深度、成果转化效度上接续用力,确保这一创新机制焕发出更长久的生命力与更强的驱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