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台县检察院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底色,主动作为、数字赋能,共办理司法救助案件15件,发放救助金30余万元,悄然织就了一张有韧性的司法救助网,让司法温情成为驱散困境阴霾的光,将公平正义送到群众心坎上。

从“坐等”到“出击”
过去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多依靠当事人主动申请,“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模式,常使一些深处困境却不谙程序的群众错失援助。高台县检察院决心破局,在案件管理部门建立“司法救助线索台账”,针对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易引发赔偿困境的案件提前介入,在案件受理阶段即标记追踪,同步开展“检调对接”,化解矛盾。
更关键的是,他们引入“数字检察”引擎,激活沉睡数据。通过与公安、司法行政、民政等多部门数据互通,构建司法救助大数据监督模型,对海量信息进行智能筛查、交叉碰撞,精准锁定“沉默的”困难群体。
当系统预警发出提示时,涉案人无业母亲李某某的名字被锁定。李某某视力残疾,女儿智力缺陷,生活艰难。检察官主动上门核实,启动救助程序,1.5万元司法救助金如及时春雨,缓解了这位母亲肩上的千斤重担。她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原以为求助无门了,没想到检察院找到了我。”
一张“暖心网”兜牢民生底线
救助不仅是“发钱”,更要“救心”。高台县检察院在启动救助前,必通过卷宗细查、电话详谈、实地走访“三部曲”,准确勾勒申请人家庭困境全貌,确保“应救尽救”,更需“精准施救”。
当检察官走进未成年刑事案件被害人小童(化名)家中时,目睹的窘况令人揪心——父亲重伤丧失劳动能力,家中生计艰难,小童在心理创伤和家庭困境的压力下,被迫放下了书包。单一的救助金只能解燃眉之急。检察院迅速启动“司法救助+社会救助”联动机制,联合教育、人社、妇联等部门,不仅对小童全力开展心理疏导,更协调解决他的复学难题。如今,小童已经重返校园,检察官回访记录本上,描述他腼腆笑容的文字格外醒目且温情。
这张联动“暖心网”,已为多位因案致贫落实低保、医疗、教育等综合性帮扶,让司法救助成为撬动社会资源、点燃生活希望的支点。
一次救助 长期关怀
司法救助的终点,绝非一纸文书、一笔款项。高台县检察院深谙此理,将“枫桥经验”中“服务不缺位”的精髓融入救助“后半篇文章”。
每一次救助后,检察官的身影总会如约再次出现。他们建立“救助对象半年回访档案”,重点跟踪心理状态、生计恢复情况。对因案身心受创者,联系专业心理疏导;对创业谋生者,积极提供政策指引。这种“扶上马、送一程”的坚持,让司法关怀超越了物质层面,转化为重燃生活信心的精神力量。
检察官们更将司法救助作为化解社会矛盾的“润滑剂”与“减压阀”。在发放救助金同时强化释法说理,修复受损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检察环节。近年来,该院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增量有效控制,检察环节化解矛盾成效明显。
从数据海洋中精准打捞困境个体,到多部门联袂织就救助网络,再到“案结情不结”的回访关怀,高台县检察院正以检察履职的“匠心”,将司法救助由“输血式”救济升华为“造血式”帮扶,把法治的刚性威严,淬炼为护佑民生的温暖力量。当司法为无助者托底,当检察关怀照亮灰暗角落,公平正义便在张掖大地上有了最温暖的注脚。